2022年5月22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推进实施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这是继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强调“推动公共文化数字化建设,实施文化产业数字化战略”以来,将文化数字化上升为国家战略的重大举措,充分体现了中办、国办把握时代发展大势的战略眼光及对推进文化数字化的战略谋划。《意见》提出了我国文化数字化建设的总体要求和重点任务,明确了各地区、各有关部门新时期加强数字文化建设、打造数字政府、助力文化强国的总纲领和总遵循。作为省级公共文化机构,江苏省文化馆将认真贯彻落实《意见》要求,按照省文旅厅近日印发的《江苏文化和旅游领域数字化建设实施方案》工作任务分解安排,将公共文化数字化业务纳入日常业务工作,不断加强数字资源建设,拓展数字化新场景应用,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数字化水平,并积极扩展和探索新的服务手段和服务模式,努力推动公共文化服务机构的数字化转型,切实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效能。
《意见》将“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数字化水平”作为八大重点任务之一。近年来,江苏省文化和旅游厅扎实推进文化和旅游领域数字化建设,更好运用数字技术赋能文化和旅游高质量发展,积极开展全省统一公共文化服务互联网平台—江苏公共文化云建设,并将公共文化云多项数据纳入政府考核体系,切实促进数字政府治理效能的提升。数字化与公共文化服务的深度赋能融合,有利于增强文化的传播力、吸引力、感染力,促进公共服务便捷高效,助力实现共同富裕。各级公共文化机构应加强公共文化平台的推广应用,加强平台意识和运营意识,加大持续性推广运营投入,把平台的推广率、覆盖率作为衡量本地公共文化服务数字化水平的重要指标,切实做好平台、资源、活动、用户的管理运营,让公共文化云成为公共文化服务的主渠道和主阵地。江苏公共文化云于2018年初上线运营,建设初期就将平台明确定位为全省文化馆系统公共文化服务总平台。目前,江苏公共文化云已覆盖文化云已覆盖省、市、县(区)、乡镇(街道)、村(社区)五级公共文化服务机构,全省13个设区市、95个县(市、区)文化馆以及1308个乡镇(街道)综合文化站,1775个村综合文化中心均已入驻,形成全省文化馆(站)公共数字文化服务一个平台进入、一个平台预约、一个平台获取、一个平台评价、一个平台管理的一体化服务模式。除公共文化机构外,平台还入驻了团队2700余家。平台用户268余万,发布活动7.1万余场,总服务人次突破2.7亿。
公众层面,江苏公共文化云平台打造了“大屏+小屏”融合服务体系。其中,大屏包含“馆内触摸一体机、馆内数据大屏”两种载体,主要构建信息传播、信息查询、活动预约、活动签到、资源观看、数据获取等数字文化服务新场景。小屏采用“WEB端、微信端、小程序端、APP端”多屏同步形式,开展丰富多彩的公共文化线上及线下融合服务,充分发挥不同载体和入口优势,最大化实现公共文化服务展示、应用、推广效果,切实提升公众数字文化服务体验。
此外,江苏省文化馆还针对乡村文旅服务特点,依托江苏公共文化云平台定制打造了全省乡村公共数字文化服务应用系统“文旅e乡村”。该系统紧扣乡村文化和旅游数字化应用,整合国家级、省级文化云平台资源和乡村特色文化、旅游、文创等资源,以微信小程序的方式为群众提供获取乡村文旅资源的“一站式”服务,降低了基层公共数字文化服务系统的使用门槛,丰富了基层公共文旅服务内容。截至2022年6月底,“文旅e乡村”已覆盖乡镇(街道)1308家、村1676个,完成文创订单近千个。“文旅e乡村”覆盖率被纳入江苏省数字乡村建设三年行动计划考核指标。通过乡村文化供给与群众文化需求的有效对接,助推乡村文旅融合、数字乡村建设,赋能乡村振兴。
下一步,江苏省文化馆将继续紧扣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以国家文化大数据体系建设为支撑,重点落实《意见》中“关联形成中华文化数据库”“搭建文化数据服务平台”“促进文化机构数字化转型升级”“提升公共文化数字化服务水平”四方面任务。依托前期建设和运营成果,继续加强江苏省特色文化资源创作和内容供给,推出更多自有版权的数字文化资源和产品,推动江苏省优秀文化内容实现“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全景性呈现”;围绕“转方式、调结构、促提升”工作思路,全面推动文化馆(站)公共文化服务与管理数字化转型升级,不断完善线上线下、在线在场相结合的服务场景建设,推出更多、更新的智慧场馆、文化体验空间,持续提升公共文化服务的到达率、及时性,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