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照亮人生,文化润泽心灵。为进一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创新实施文化惠民工程,推进全民艺术普及走深走实,助力公共文化服务高质量发展,江苏省文化馆着力打造“润心大讲堂”这一公共文化服务品牌活动,明确“创意示范,模式引领,高端平台,时代风尚”的发展定位,充分发挥省级文化馆的引领示范作用,更好满足人民精神文化生活新期待。
3月13日,“润心大讲堂”首场活动正式拉开帷幕,邀请非物质文化遗产古琴艺术(广陵琴派)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马维衡老师做客江苏省文化馆。在一桌一琴,一人一曲之间,领略琴声的古朴悠扬,感受别样的琴艺人生。
一曲悠扬清冽的《流水》,缓缓开启本场活动的序幕,琴声清越绵远,如涓涓细流汇成滔滔江水,又似急浪奔腾,尽显磅礴气势。马维衡老师从古琴曲《流水》谈起,向大家介绍“高山流水”这一千古美谈的历史渊源,进而指出《流水》是由文学题材演变而来,因此在音律之外,还有着更深的寄托,是感叹知音难觅,更是“期盼之音”,期盼得到当时诸侯士大夫的赏识,充分施展政治抱负。
马维衡老师为大家介绍了古琴悠久深厚的历史。东汉时期的文学家、书法家蔡邕编撰《琴操》记载伏羲制琴,后世也有黄帝制琴说、炎帝制琴说等,这虽源于传统文人的崇古心态,将高雅艺术归功于古代圣贤的创造,但从文字记载和实物考证,古琴仍有着不少于三千年的历史。在古琴发明之初,也是作为普通乐器用于演奏,随着不断地进化发展,特别是古琴的文人化倾向逐渐明显,古琴温润敦厚的音色特质,最讲求“和”这一艺术追求,最符合儒家对“中和之美”的审美取向。先秦时期,古琴就被提升到“正音雅乐”的高度,古人也通过古琴得出许多治国理念,如:音和、心和、人和、政和。宋代则是古琴发展的高峰期,古琴成为文人雅士的必修课,所谓君子必修“琴棋书画”就是如此。经过长期的发展,到清代古琴已积累三千多首的琴曲,是非常丰厚的艺术宝藏。清末时期,古琴受到禁锢思想影响,所谓“琴也,禁也”,学琴的人越来越少。加之受战乱影响,古琴艺术走入了最低迷的时期。随着新中国的成立,古琴艺术逐渐得到恢复与发展,特别是近些年来,在党和政府的大力关心下,古琴再次焕发出勃勃生机。2003年,中国古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在今天,古琴得到越来越多人的喜爱,学习演奏古琴已达一百多万人,不少高等院校也开设了古琴这门课程。
马维衡老师不仅是优秀的古琴演奏家,还是著名斫琴大师。他和大家真诚地分享了早年的学琴经历。马维衡老师系统学习古琴始于上世纪80年代,最早与古琴结缘则是源于扬州小巷里的有线广播,那是马老师第一次听到古琴的旋律,就被这淳和淡雅、余韵悠长的琴音所打动。一次偶然的机会,马维衡结识了他的授业恩师,经过三个月的考验正式拜师学艺。初学琴时,年轻的马维衡也难免三分钟热度,老师无奈间感叹“扬州广陵琴派看样子要绝迹了”,让马维衡深受触动,他决心每日发奋练琴,这一坚持就是三十多年。在当时,古琴是非常昂贵的乐器,马维衡还没有属于自己的一把古琴,于是他就用搓衣板和纳鞋底的粗棉线制作成古琴的模样,在家练习古琴指法,这可能是马维衡斫琴的最初尝试。马维衡师承的广陵琴派,是中国古琴艺术的重要流派之一,主要流传于江苏扬州一带,最早可追溯至春秋战国时期,其地域风格与流派特征,在至唐宋时期逐渐形成。明末清初,古琴宗师徐常遇编著的《澄鉴堂琴谱》,标志着广陵琴派走向成熟。广陵派琴曲兼具北派刚健之气与南派的柔和之风,两相融合,形成“音随意走,意与妙和”的独特风格。在活动的现场,马维衡老师的学生马天驰为大家演奏广陵琴派代表曲目《广陵散》,琴声轻松脆滑,洒脱畅扬,不拘一格,得到了现场观众的一致好评。
谈及古琴的传承发展,马维衡老师坦言是个大命题。多年来,古琴的传承不仅靠老师的言传身教、口传心授,甚至是手把手地在教,这其中是很深的学问。越是历史悠久的艺术,发展创新就越难,就如唐诗宋词一般,后人很难超越。优秀的传统艺术很难像科学技术一样日新月异。今天尽管学习古琴的人不少,但并不能完全摆脱濒临灭绝的危机,古琴的传承发展还要像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指导方针所指出的“抢救第一,保护为主,合理利用,传承发展”,只有传承好才能发展好。
在交流互动的环节中,现场观众激情洋溢,就古琴学习的体会、古琴琴谱“减字谱”与古琴基本指法、古琴曲谱的多种版本等问题,与马维衡老师展开热烈交流。马老师现场为大家带来广陵琴派代表琴曲《平沙落雁》,琴声“重而不虚,疾而不促,缓而不弛”,琴韵抑扬起伏,声情并茂,收获了现场观众的热烈的掌声。
江苏省文化馆馆长、江苏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主任赵彦国在致辞中表示:“润心大讲堂”是江苏省文化馆全新打造的一个品牌性公共文化活动,是省文化馆打造“新街口文化客厅”五大“最美公共文化空间”其中之一,目的是通过这样一个贴近大众文化、大众生活的平台,展现高雅艺术,让艺术融入生活、走近人民。首场讲座我们很荣幸邀请到了马维衡老师。在聆听三首古琴曲时,我头脑中浮现出了人生的三个阶段。如果说《广陵散》是人生的少年阶段,意气风发,清越激昂,有一种“仗剑走天涯”的风采;那么《流水》就像人的青年时代,是一种知音难觅、踌躇满志的状态;马老师所弹的《平沙落雁》让我觉得是人到中年的一种沉着,一种千帆阅尽,一种笃定的情怀,就像有一句话讲的叫“不激不厉,风规自远”。与此同时,还能让我们想到很多文学名篇里面的句子,比如《琵琶行》里的“轻拢慢捻抹复挑,初为霓裳后六幺”;还有苏东坡的《赤壁赋》的“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在头脑中自然浮现出这些文学里的情境。古琴艺术承载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追求“中和”之美,更是雅正之音,带给人们道德与情操的双重浸润,这种美育功能,也是我们“润心大讲堂”所倡导、所致力追求的目标。
“润心大讲堂”是江苏省文化馆2023年为创新开展全民艺术普及,着力打造的公共文化服务品牌活动。活动在全国范围内,邀请文化领域专家学者前来授课,采用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普及文化艺术知识,开拓人们的视野,提升大众文化艺术修养和鉴赏能力,为广大人民群众提供更多“思想精深、艺术精湛、制作精良”的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江苏省文化馆衷心期待更多的朋友加入到“润心大讲堂”活动中来,用艺术润泽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