镇江市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文化服务初探 发布时间:10月13日

 镇江市文广新局  薛玉龙

2013年6月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要推动公共文化服务社会化发展鼓励社会力量、社会资本参与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这是新形势下加快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重要举措和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对于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具有重要意义。为客观分析我市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文化服务现状,进一步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笔者结合本职工作,采取发放调研表、召开座谈会等形式,组织对本市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文化服务的情况进行了专题调研,对我市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文化服务进行了初步探索,以期对下一步推进我市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有所裨益。

一、我市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文化服务的基本情况

(一)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文化服务的主要形式

1、兴办实体。主要表现为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和个人投资兴办各类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如江苏神牛红木集团建立的神牛红木博物馆、江苏宜禾集团建立的职业装博物馆和我市个人出资建立的永泰昌博物馆、丹阳市怡情轩博物馆、京口美术馆、扬中市长鸣民族乐器展示馆等。据不完全统计,从2008年至今,我市有民办博物馆4个、民办美术馆1个、民办各类专题文化展示馆12个,总投资约13亿元。其中最大的民办文化设施---江苏神牛红木艺术博物馆,于2012年创办,累计投资6亿余元,该馆占地25亩,馆藏面积达2万余平方米,有“唐、宋、元、明、清”5个主题,12个展厅,共有红木作品10000多件,精品1000多件,是目前国内最大的民间红木艺术博物馆之一。如今这些展馆都对社会免费或优惠开放,2013年共接待观众12万余人次。这些企业和个人兴办公益性文化事业,大大拓展了我市公共文化服务投入来源,增加了我市公共文化服务总量 

2、组建民办文艺社团和文化类民办非企业单位。我市共有市级文化类民办非企业单位30多个,涉及戏曲、曲艺、书画、艺术教育、文化研究、文物保护、非遗研究等诸多领域;全市共有民办文艺社团和群众业余文艺团队1000多支,这些民办文艺社团和群众文艺团队经常组织参加文化广场公益演出、举办公益文艺讲座、开展文艺辅导指导,吸引和带动了更多的群众参与文化活动,激发了广大群众参与文化活动的热情和激情。

3、文化志愿者形式。近年我市各级文化馆、图书馆、博物馆纷纷招募文化志愿者,如镇江市博物馆、镇江市民艺馆的志愿讲解员、镇江市文化馆的广场文艺表演志愿团队、“文化下乡”志愿小分队,市图书馆的文明引导志愿者、少儿图书馆的小志愿者等。各辖市区、各市直文化单位纷纷打造各自的文化志愿服务品牌。如丹阳市的“文化志愿服务村村行”活动、润州区的“彩虹文化志愿服务活动”、镇江民间文化艺术馆的“非遗文化志愿服务三进活动”等,取得了良好的社会影响。同时,我市由市委宣传部牵头,开展了“道德力量·情暖广场——文化广场志愿者行动”,组织文化、教育、科技、卫生等30多家部门的志愿者走进文化广场,开展各种形式的志愿服务,将弘扬志愿精神与文化惠民活动有机结合,进一步吸纳各方资源、创新服务形式。

4、社会捐赠、赞助形式。从2008年以来,我市各类公益文化活动积极探索社会力量参与的有效途径,加强了与各类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的联系和沟通,越来越多的企事业单位以捐赠、赞助、冠名等形式与文化部门合作,共同举办、承办各类大中小型文化活动,实现了“企业搭台,文化唱戏”,营造了全社会共同关注、支持公共文化服务,合力提升公共公共文化服务水平的良好氛围。如近2年来,在全市文化广场标准化建设中,我市在坚持政府主导的基础上,引入市场机制和市场营销理念,引导社会力量多元投入广场活动,利用广场冠名、社会力量赞助、公共文化与企事业单位内部文化建设相结合等方式,引导社会力量举办广场文化活动,形成政府主导、社会参与的多元投入格局,建立了持续良性运转的广场文化活动社会化运行机制

(二)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文化服务的渠道

公共文化服务包括文化产品生产、供给、流通、消费等环节。我市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文化服务的渠道主要有:

1、政府采购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近年来,我市采取政府采购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的方式,给予各类民营文艺团体、群众文艺团队参与我们的送戏、送电影、送书下乡下基层活动经费补助和专项补贴,调动了他们的参与公共文化服务的积极性。

2、大型公益文化活动的社会化运作机制。从2008年以来,我市每年都举办“文化嘉年华”、“欢乐家园”文化惠民活动和“文心”系列等大型公益文化活动。活动举办前,我们认真制定活动书策划和市场运营方案,面向社会广泛征求大型公益文化活动合作方、协助方和冠名赞助方,得到我市各类企事业单位的积极呼应,7年来,共有400多个企事业单位以合作、协助、冠名赞助等方式参与了上述活动(主要大型活动运作情况见下表),总金额达1500多万元。

2008年-2013年镇江市主要大型公益文化活动社会参与情况一览表

时间

活动名称

参与单位

参与方式

赞助金额

(万元)

 

 

 

 

2008年

中央电视台“爱电影”镇江行

江苏天工国际集团、江苏索普集团等

赞助

100

2008年文化嘉年华活动

江苏天工国际集团

冠名

100

2008“这个冬天不太冷”系列公益文化活动

镇江交投集团、镇江市建设局、镇江城投集团等

赞助

50

2009年

2009年文化嘉年华活动

江苏飞达集团

冠名赞助

100

2010

2010年文化嘉年华活动

镇江城投集团公司

冠名赞助

50

“欢乐家园”文化惠民活动

中国移动镇江分公司、镇江交投集团、镇江水投集团、中国电信镇江分公司等

赞助

150

2011年

“欢乐家园”文化惠民活动

中国移动镇江分公司

冠名赞助

50

2011年

中国“瘗鹤铭”书法大展

镇江交投集团

赞助

300

2012年

“欢乐家园”文化惠民活动、“文心系列公益文化活动”

镇江交投集团、中国电信镇江分公司、镇江城投集团

赞助

100

2013年

“欢乐家园”文化惠民活动、“文心系列公益文化活动”

镇江交投集团、中国电信镇江分公司、镇江城投集团

赞助

200

首届“三山”艺术展演月

镇江“三山景区管委会”

冠名赞助

50

合计

1250

3、基层群众文化需求表达机制和公共文化服务决策参与机制。镇江市文广新局每年都通过召开市民代表、网友、三个代表(党代表、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座谈会、发放“文化惠民、问计于民“万人调查问卷,在市级媒体和网络上发布信息等方式,广泛征求社会各界对公共文化服务的需求、意见、建议,以此为依据来策划、安排每年的文化惠民实事和文化活动,对于一些重大文化设施建设的选址决策和建设方案,及时向社会公布,广泛征求和听取社会各界意见,彰显了群众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中的主体地位,构建了良好的群众参与公共文化服务决策和需求表达的社会氛围。

(三)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文化服务的管理

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文化服务建设,离不开科学的管理。近年来,我市在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文化服务建设的管理上,一是采取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文化服务的合同制度,每年我局与各类公益文化活动的冠名赞助企业都签订战略合作协议,明确双方的权利义务;对政府购买产品和服务的相对人,我局都与其签订相应协议额,明确其提供的产品数量、服务期限、服务区域等任务要求,确保了我市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文化服务规范运行。二是建立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文化服务的备案机制,如进入政府购买服务的相对人,其必须提供其在规定时限内提供产品和服务的相关证明资料,以备查验。三是建立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文化服务的日常监管机制,对民营博物馆等社会力量兴办的各类公益文化设施,我市按照国家公共文化设施免费开放的统一要求,加强日常巡查和管理,确保其服务行为规范有序。

4、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文化服务的激励

社会力量的充分动员离不开激励机制的出台。近年来,我市一是积极协调,建立从土地、资金、税收等方面综合措施对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文化服务的扶持和资助机制,帮助神牛红木博物馆、永泰昌博物馆、丹阳市怡情轩博物馆等民办博物馆规范免费开放行为,提升免费开放水平,并积极向省财政争取民营博物馆免费开放补助经费。二是建立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文化服务的奖励和荣誉制度,开展了全市优秀民营和群众文艺社团以及个人的评选表彰活动,2012年至2013年共评选表彰优秀社团80个,个人120人,奖励经费达68万元,有力地调动了各类民营和群众文艺社团参与公共文化服务的积极性。

二、我市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文化服务面临的主要问题

我市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文化服务虽然取得了一定进展,但与国内一些先进地区相比,还存在不小的差距和问题,主要表现在:一是动员不足。目前被动员和激发的社会力量还不多,形式还有限,渠道还不畅通。二是参与活动有待进一步规范。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文化服务是一个系统性工程,涉及到现行文化管理体制的改革创新,涉及到部门文化资源的整合,涉及到政府对民间组织的管理以及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激励政策等方方面面。就现在的运行情况来看,还有进一步规范的必要。三是随着民营文化机构的日益壮大,要求“公平竞争”、“国民待遇”的呼声也越来越高。政府如何调整现有公共文化投入方式,创造各种体制条件、政策条件、社会条件,营造良好的城市文化生态,保证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的有效供给,已成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三、关于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文化服务的对策建议

“文化共建”体现了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和首创精神,是“文化共享”的前提,也是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基础。要实现真正的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就要充分调动和紧紧依靠广大人民群众,依托社会方方面面的力量,不断形成人民群众和社会各界广泛参与文化建设的新格局。在此思想指导下,结合我市实际情况,提出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文化服务的对策建议如下:

(一)创新工作思路,广泛动员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文化建设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了推进公共文化服务社会化的要求,因此,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们的一项重要工作就是采取有效措施、创造有利条件,动员党政各部门、社会各方面共同参与文化建设。科学发展观的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胡锦涛总书记指出,要坚持和完善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文化建设也要认真落实这个基本经济制度。国有与民营是文化的两种类别,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进程中,民营文化的积极性、创造性、灵活性与国有文化的主流性、主导性、稳定性,可以在市场统一、资源统筹、体制改革、政策调整的基础上发挥极好的互补效应。文化部门要按照按照平等自愿、公平竞争、互惠互利的原则,运用市场经济规律,动员更多的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文化建设。要加强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文化建设政策和优秀案例的宣传,在全社会形成重视文化发展的良好环境和氛围。凡国家法律、法规未明确禁止的领域,凡国有经济退出的领域,凡外商投资可进入的领域,都应允许民间资本进入,努力形成全社会广泛参与文化建设的文化发展新格局。

(二)优化政策环境,扎实推进社会力量办文化要以支持国有文化的力度来扶持社会力量办文化,鼓励和支持民营资本以多种形式进入政策许可的文化产业领域、参与国有文化单位的改革和重组改造、投资兴建各类公共文化基础设施。政府要对社会力量办文化给予充分关注,在增强国办文化实力、发挥国办文化骨干作用的同时,出台相关文件,加强政策引导,搭建共建平台,着力打破所有制歧视、不平等竞争等障碍,放手发展民营文化,形成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并存的文化发展格局,努力建立起统一开放的文化发展秩序。将民营文化机构和团体纳入公共文化管理、服务、引导、扶持的范畴,使其在项目资金、税收政策、评估定级、职称评聘等方面也能享受到与国有公益文化单位一样的“国民待遇”。通过政策引导、资金扶持、业务培训、项目帮扶、税收优惠等方式鼓励其参与公共文化服务。对参与公共文化服务、捐赠公益性文化事业、民营公益性文化服务设施免费开放等行为,落实补助、奖励、税收优惠等政策,建立激励机制。重视民营文艺表演团体发展,培养民间文艺人才队伍,对承担一定公共文化服务职能的院团给予重点扶持。可以学习无锡新区在全国首个尝试以政府购买公共服务的形式,通过公开招标,将公共图书馆文化馆站等公益性文化单位的建设、管理、运行和服务外包给专业公司,鼓励社会参与公共文化服务

(三)创新服务主体,努力把文化存量转变为文化增量。从资源特点来看,政府的文化资源是有限的,而民间和社会的文化资源非常丰富。因此,要最大限度地动员社会各方面力量参与文化建设,共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传统的文化主体——博物馆、图书馆、文化馆、乡镇(街道)文化站等已不能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必须大力培育结构多元、特色各异的新型文化主体,通过增量改革的方式盘活存量,催生新兴公共文化服务主体。通过民建公管、出让冠名权、社会投资自主经营文化项目、民营公有文化设施、社会捐助等方式,引导社会力量组建文化大院、文化室、农家书屋、文艺演出团队、电影放映队、民间职业剧团和业余剧团等等,允许他们以市场运作的方式开展形式多样的文化活动。条件成熟的,要引导文化组织相互联合,做大做强,逐步培育一批有竞争力和一定市场占有率的文化企业。

(四)创新运作方式,探索文化共建共享新路径积极创新公共文化运作方式,搭建文企联姻、互动发展、互惠互利、共建共赢的文化与经济融合的平台,拓宽文化投融资渠道,让企业走进文化,让文化融入市场,让经济和文化联姻,吸引更多的企业、更广泛的社会力量来参与公共文化服务、共建共享公益文化。企业或其他社会力量可以把举办公益文化活动与自身宣传推介结合起来,通过认购大型文化活动的举办权、买断文化活动和文化项目的冠名权、合资合作开发文化资源等多种形式,参与公益文化活动,宣传企业品牌、提高企业知名度、提升企业形象、创造新的经济推动力,努力实现社会效益的最优化、经济效益的最大化,走“企业树形象、群众得实惠、文化谋发展”的多赢之路,逐步形成公益文化项目社会投入、社会策划、社会承办、企业收益的发展模式。

(五)加强制度设计,营造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文化服务的良好氛围。积极制定并实施《镇江市公共文化服务志愿者制度》,由各级文化部门广泛招募各类文化服务志愿者,积极打造各具特色的文化志愿服务品牌,深入开展各类文化志愿服务活动。制定实施《镇江市公共文化机构公众参与制度》,积极推进文化馆、图书馆等公益文化单位建立法人治理结构,组建理事会,调动我市各类社会组织、单位和个人参与公共文化服务的积极性,让社会公众走进图书馆、博物馆、文化馆等公共文化服务机构,积极参与其决策、建设、管理与服务的过程,实现政府部门和公共文化服务机构之间的双向交流,营造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多元投入、协力发展和良好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