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共中央宣传部、农业农村部、教育部、文化和旅游部、广电总局、中国文联、中国作协等七部门联合印发了《“文艺赋美乡村”工作方案(2025-2027年)》(以下简称《方案》)。《方案》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倡导各类文艺家、专家学者与乡土文化人才共建乡村文化,探索建立文化帮扶机制,推动优质文化资源直达基层,激活乡村文化内生动力,促进乡村全面振兴。《方案》明确了要加强乡村学校美育工作。拓展乡村美育实践课堂,开展美育主题实践活动,线上线下共享优质美育资源,提升乡村师生美育意识和美育素养,促进乡村美育提质发展。这一重磅文件出台对于乡村全面振兴的大背景下,明确指出文艺日益成为推动乡村发展与变革的重要力量。
以美润乡:江苏省文化馆“文艺赋美乡村”的实践基础


近年来,江苏省文化馆充分发挥省级龙头馆的示范引领作用,努力构建“省级引领 全域发展”的全省美育联动体系。2024年,江苏省文化馆创新打造“以美润乡”美育进乡村活动品牌,为落实“文艺赋美乡村”工作方案奠定了坚实基础。“以美润乡”美育进乡村品牌活动,通过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积极向上的美育实践活动,把优质的艺术资源送到乡村孩子和中老年人身边,切实打通公共文化服务最后一公里,实现优质文化资源直达基层,为乡村文化振兴注入强大的精神力量。



两年来,积极联动南京市文化馆、盐城市文化馆、淮安市文化馆东台市文化艺术中心和金湖县文化馆等,共建省、市、区(县)三级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共同开展“以美润乡”美育进乡村活动,先后深入当地15个中小学和行政村,为近1500名孩子和村民送去了近 30 门丰富多彩的美育课程,让他们感受了艺术的滋养,真正实现了优质资源下沉、特色发展并存的文化惠民新举措,形成全省美育“一盘棋”发展的新格局。活动得到了《文旅中国》《新华日报》《光明日报》等多家媒体报道。


在美育进乡村的过程中,江苏省文化馆积极统筹全省各区域、各业务领域的优势资源,采用“馆内业务骨干十馆外专家人才”双管齐下的模式,精心组建了一支专业精湛、充满活力、结构合理、乐于奉献的高水平师资队伍。在活动中,他们充分发挥“友爱、奉献、专业、互助”的志愿服务精神,给孩子和村民们传授了一堂堂生动活泼、寓教于乐的美育课程,让他们真切地感受到了文化艺术的滋养。


为了让送出去的美育活动内容更加精准化、系统化,江苏省文化馆于活动前期做了充分调研工作,采取发放线上调查问卷、电话咨询及实地考察等多种方式,切实了解乡村的美育需求,进行“订单式”的精准送课服务,天文科普、京剧表演、课本剧、八段锦等新颖的课程,尤其深受乡村孩子、学校及村民的喜爱,推动了优质美育资源直达基层、赋能乡村。
品牌深化:对接“文艺赋美乡村”方案的具体措施
江苏省文化馆“以美润乡”美育进乡村活动品牌作为“文艺赋美乡村”的具体实践,将美育的种子播撒在江苏乡村的沃土中,为乡村振兴注入了持久的精神动力。接下来,江苏省文化馆将以《方案》为指引,围绕十个重点任务,不断深化“文艺赋美乡村”行动:
创作农民群众喜闻乐见的文艺作品
借助国家“群星奖”、江苏省“五星工程奖”、华东六省一市小戏小品大赛等展赛平台,组织文艺工作者深入乡村,创作反映和美乡村、美好乡情的群众文艺精品。
培育乡村文化能人,吸纳“驻村”文艺人才
不断吸纳各领域美育专家、艺术学者、文化志愿者,发现、培养、团结一批乡土文化能人,吸纳优秀文化志愿者成为“驻村”艺术导师,发挥他们在传播先进文化、组织文艺活动、繁荣文艺创作方面的重要作用。
推动数字技术赋能乡村文化
江苏省文化馆陆续推出的“带着大家看展览”“带着大家赏好戏”“带着大家享非遗”“带着大家听讲座”“带着大家看电影”等数字资源,将进一步打破时空壁垒,通过数字化手段,拓展艺术普及在乡村传播的广度和路径。
推进乡村工匠培育工程
进一步发挥江苏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职能,做好非遗保护与传承工作,推进乡村工匠培育工程,发挥非遗工坊、非遗传承体验中心等公共文化空间的作用,提升乡村手工艺发展水平。配合江苏省文化和旅游厅,落实乡村旅游艺术提升行动,发展文旅新业态,培育文旅融合发展项目,有效提升乡村旅游的文化品质。
随着“文艺赋美乡村”工作的深入推进,美育的种子将在江苏乡村广袤土地上生根发芽、开花结果。江苏省文化馆将持续孵化“以美润乡”美育进乡村活动品牌,以活动促品牌,以品牌展形象,积极促成城乡共建共享优质美育资源,构建覆盖全域、贯穿全时的长效化美育生态体系,为乡村文化振兴不断注入江苏省文化馆力量。